【资料图】
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“基石”之一,中国的工业互联网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如今产业规模已超1.2万亿元,如何进一步夯实这一数实融合的“关键底座”?
6月14日—16日,由工信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的工业互联网大会首次走出北京,来自政府部门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组织等工业互联网领域领军代表齐聚苏州,通过主题论坛、专家对话、成果发布等40余场活动,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怎样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未来。
看亮点: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迎来应用突破
当前,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在千行百业落地并向生产核心环节延伸。大会期间,全景展现了工业互联网“眼花缭乱”的最新进展,并发布一系列对推动工业智能化具有重要先导意义的成果。
开幕式上,由中国信通院等单位经过两年联合攻坚,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工业控制领域的产线级5G应用实践——“5G超可靠低时延汽车柔性产线”发布,有力验证了5G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最核心的生产控制环节。
“传统汽车产线有一些痛点,比如数据采集独立布线,投资成本高、施工周期长;新车型导入涉及网络改造、重建等工程复杂;生产中设备长时间运行磨损,导致网络硬线故障处理困难等。” 精工自动化总经理李健和介绍,精工采用华为5G芯片,和上海博奥等一起开发了5G工业网关、阀岛等模块,使该柔性生产线能实现机器人抓手切换等工业控制场景的5G应用,并形成一张5G网络部署方案,承载10余种业务场景,大幅提质降本增效。
除了5G柔性产线,5G工厂也迎来突破。去年8月,工信部印发《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》,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。会上,发布首批20家5G工厂示范标杆,覆盖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原材料、消费品等重点行业,来自江苏的南京钢铁5G工厂、红豆男装车间级5G工厂、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公司5G工厂等在列。